成方知道 | 基础货币和货币是什么关系?
什么是基础货币?货币创造是怎么回事?降准和货币乘数又是什么关系?近期,“成方知道”专题策划了关于货币创造的一系列金融知识科普文章,今天推出第三期:基础货币和货币是什么关系?
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这是从中央银行负债端的统计。
通常所说的货币主要是指广义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个人和单位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反映的是政府、企业、居民可支配的资金总量,这是从商业银行负债端的统计。
通常,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即超额存款准备金,银行可以运用增多的超额存款准备金扩张信贷、购买债券等,进而派生出更多的广义货币。但在基础货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础货币结构,也可以影响货币创造的过程。比如,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在银行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和基础货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银行派生广义货币的能力增强。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了解货币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货币创造经过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个环节。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调节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影响银行体系货币创造的能力。商业银行信用扩张也是创造货币的重要渠道。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投放、债券投资等信用活动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转化为实体经济的货币,这里面涉及到银行资产扩张和居民、企业融资的意愿问题。
如果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同时银行货币创造的意愿和能力较强,一定的基础货币就可以带来更多的货币创造,反之则反是。我国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水平已经较低,理论上基础货币撬动货币创造的能力是比较强的,这种情况下,广义货币增长面临的是需求约束,也就是有效信贷需求约束,而不是基础货币不足的约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当年美国基础货币增长了99%,M2仅增长了9.6%,日本基础货币增长了19%,M2仅增长了1.8%,受当时危机后经济运行状况的约束,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相对下降。近十年来(2014-2023年),我国广义货币增长了138%,超过同期基础货币增速的4倍,银行体系创造货币支持经济的力度较为稳固。
企业和老百姓理解的“钱”是实实在在的收入,而所谓的“缺货币”,更多的是在探讨全社会的流动性,二者并不完全等价。
如果实体经济循环良好、政策传导畅通,随着经济回升向好和社会预期改善,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上升,金融机构投放更多的货币,可以带来老百姓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切实增长,此时货币能够流入实体经济,且能够随着经济循环有效地转起来,货币总量多了“钱”也会多,二者走势是大体一致的。
如果实体经济循环不畅,或收入、财富分配结构有待优化,即便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总体充裕,但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偏弱,金融机构货币创造也会受到约束。
目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接近400万亿元,M2余额超过300万亿元,同比增速都高于名义GDP增速,存量已经不少了。企业“缺钱”实际缺的是利润回报,老百姓“缺钱”实际缺的是稳定的可支配收入,需要解决生产投资收益、财富分配等问题。在不缺货币的情况下要解决“缺钱”问题,根本上是要促进实体经济良性循环,这需要发挥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合力,难以单纯靠增加基础货币来解决。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
下一期我们将为大家介绍
“近年来我国货币乘数变化及原因”
下期再见!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